從重慶的上市公司看重慶經濟現狀
從重慶的上市公司看重慶經濟現狀
從重慶的上市公司看重慶經濟現狀
1、股市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股市經濟的晴雨表,雖然國內的投資者傾向于否定這個理論,但今天股市也還是能正常反應經濟的情況的,而投資者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股市的政策干擾因素較多,因為政策干擾造成的短期不規則波動;其次是國內投資者多為短期投資者的思維,對短期波動更加敏感;第三是我們缺乏對股市與實體對應的周期關聯性的更深入的研究。
股市為什么會成為經濟的晴雨表,原因在于股市投資者往往從金融要素角度反觀行業周期與經濟表現。比如從行業周期啟動的增加庫存到周期尾部的去庫存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資金流動情況以及預判未來的資金流動情況,從而利用股市與實體的節奏差,對中短期市場波動進行對沖操作,獲取波段性利潤。
2、區域經濟與上市公司的關系
在資本市場高度發達的今天,絕大多數有實力的企業均已是上市公司,上市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企業發展甚至奮斗的目標。對于上市的理由:一方面便于普通投資者對公司進行監督和監管;二是增強企業的公信力,對企業的形象,產品的市場接受度有幫助;第三是對于企業的融資與資信均有所幫助。而這三方面往往是企業經營中至關重要的。
而對于一個區域來說,增強企業實力,一方面對于政府形象有幫助;二是協助企業做大,對于地方財政稅收有幫助;三是總部型企業增加,對于企業結算中心帶來的金融要素聚集有幫助。上市公司的多少,也會成為人才吸附能力,評價投資環境等重要指標。因此地方政府往往會傾向于鼓勵本地有實力的公司到資本市場上市。從某種程度來說,上市公司已經成為代表區域城市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
3、重慶的上市公司簡要分析
重慶目前在證券市場一共有51家公司上市,其中A股49家,B股兩家。其中10家中央國有企業;10家地方國有企業;外資企業1家;30家民營企業。按照2018年11月23日市值總計5343億。
在分行業中: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業9家;醫藥醫療11家;汽摩機械13家;房地產4家;其他14家分別為食品,金融,有色,商業,文化,網絡,園林,礦業,電子,環保,化工,基建等行業。
在市值方面:智飛生物成為絕對的龍頭,市值為691億;300—500億的兩家:巨人網絡和金科地產;200億以上的3家,分別是長安汽車,西南證券,重慶水務;市值在100—200億的10家,分別是:重慶百貨,涪陵榨菜,重慶啤酒,國城礦業,小康股份,華邦制藥,重慶燃氣,重藥控股,奧瑞德,重慶鋼鐵等。其他企業總市值均在100億以下。
從產業集中度來看,醫療醫藥成為重慶第一大產業,一方面市值最大的企業智飛生物位于這一板塊,另一方面本版塊有11家企業,僅次于汽車摩托車機械三大聯合產業之后的第二大上市公司聚集企業。其次是汽摩機械行業有13家;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業9家。房地產行業僅占四家其中金科與迪馬為民企,中交與渝開發為國企。
從各大行業來看,重慶缺乏龍頭企業;醫藥智飛生物相當于恒瑞醫療市值的30%左右,網絡因巨型企業均不在A股,如果對標阿里與騰訊,巨人市值也相當渺??;地產企業中金科僅相當于萬科市值的15%不到。汽車龍圖長安市值僅相當于上汽集團的10%。龍頭行業在行業中話語權的缺失,意味著重慶企業在整個行業中僅處于跟隨者的地位,完全構不成挑戰者的角色,而挑戰者的缺失,這意味著創新氛圍的短缺。
從經營情況來看,重慶有接近50%的民企有股權質押危機,其中大股東質押率100%的有兩家(民企一家,梅安森,另一家為國企重慶鋼鐵);大股東質押比例超過98%的有6家,分別是隆鑫,宗申,迪馬,歡瑞世紀,萊美,奧瑞德等;質押在90%以上有1家,巨人網絡;質押率超過80%的有3家,分別為金科地產,華邦健康,力帆。質押率在60%以上的有三圣,福安藥業,天域生態等三家。大股東質押率在90%上的占民企總數的26.8%;質押率在60%上的占民企總數的45%。從總體來看,重慶傳統汽摩配典型企業隆鑫,宗申,力帆均有股權質押危機。
4、從上市公司來看重慶經濟的發展
重慶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性上市公司數量較多,與前任市長大力倡導國營經濟的思路有密切關系,但同時這類企業上市以后,對地方經濟貢獻并不大,一方面他們本身就是地域性企業,市場潛力有限,另一方面他們所處的行業又缺乏增長性,本質上他們上市與否,對地方經濟的外溢能力極為有限。
從上市公司聚集度來看,重慶醫療醫藥產業擁有較高的聚集度,為產業聚集度最高的行業。從現實的角度,重慶扶植做大做強醫藥醫療產業具有很強的產業環境。
汽摩機械產業產業鏈最齊備,上游有中國汽研,基礎產業有重鋼,龍頭企業有長安,另有機械儀器等配套產業,培植做大做強汽摩機械行業也有一定的產業基礎。
而令人遺憾的是,在重慶占比較重的金融和地產行業中,重慶企業聚集能力與企業能力較弱,地產遺憾的是龍湖的外遷;而金融盡管重慶銀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三峽銀行均上市,雖非A股,但令人遺憾的是非銀金融僅有瀚華金控在H股上市,重慶要做西部金融中心,而非銀金融的民營企業的缺失,意味著金融缺乏市場基礎,也意味著在本輪金融創新過程中,重慶沒獲得基本的市場好處。
從上市公司的行業分布來看,惠普和富士康等電子制造業對重慶經濟貢獻度,聊勝于無。這對重慶市的經濟政策是否有一定的經驗教訓呢?
附:重慶上市公司
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類企業:重慶港九,重慶水務,重慶燃氣,重慶路橋,重慶鋼鐵,涪陵電力,三峽水利,太陽能(民營),三圣股份(水泥,民營)。
醫藥醫療:博騰股份,梅安森,萊美藥業,智飛生物,北大醫藥,天圣制藥,華邦制藥,福安森,太極藥業,正川股份,華森制藥等。
汽摩機械:力帆股份,中國汽研,長安汽車,秦安股份,小康股份,嘉陵,宗申動力,隆鑫通用,藍黛傳動,萬里股份,川儀股份,長安B,建車B等
房地產:金科股份,迪馬實業,中交控股,渝開發。
其他:重慶啤酒,涪陵榨菜,西南證券,國城礦業,重慶百貨,巨人網絡,歡瑞股份,天域生態,奧瑞德,遠達環保,重慶建工,再升科技,渝三峽A,重藥控股等
備注:本文能完成依據,得益于容磁財經信息分享群內兩位群友的大力支持,一位服務于農業銀行重慶分行,一位服務于政府部門。本文的數據,均由他們二位提供。特此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