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融創,萬達....?那個企業會走下坡路?
香城故事
1、
這是一篇閑聊的文字,源于華為董事長任正非的一篇寒冬凜冽,要把寒氣傳遍每一個人的文字。任正非的影響力有好大,昨天A股創業板,科創板慘綠一片,雖不能盡歸于這篇文字,但主要因素是受其影響則是不爭的事實。
2018年的萬科在一次會議中喊活下去,業界一片嘩然,但市場繼續鶯歌燕舞了三年后,在恒大的大象之死后,市場才發現,活下去真的不容易。萬科在地產行業的定位恐不及華為,那么華為喊活下去的結果,市場也會重蹈地產行業的覆轍呢?
華為決定的依據是判斷未來幾年經濟會很緊張。網上便出現了一些全球經濟一片欣欣向榮而僅我們二季度經濟增長不力的言論。并譏諷華為其實也僅僅是靠國運的企業而已。其實任何時代的企業,都必須要依托大勢才能成就偉大?這點其實毋庸置疑和無需證明。但僅憑國運肯定成就不了今天的華為。
華為之所以成為今天的華為,國運很重要,但看得見國運,抓得住國運才是最大的本事,不然如此磅礴浩大的美國國運,為何只有一個巴菲特呢?所以,對待華為發出的言論,更為理性的態度,應該是去多思考,審慎的思考。
2、
融創,堪稱地產圈最擅長做上升行情的企業之一,孫宏斌激進而又意氣的形式風格,相對更容易獲得市場機會。而融創的高管團隊,在這一波行情中,年輕而穩定,整個融創的風格也是以年輕人的狠勁和血性享譽于業內,外化的最為典型的表現就是融創幾乎是所有地產企業中銷售力最強的企業。
今年5月,融創孫老板做了一件在業內賺足口碑的事:孫老板本人為融創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將自己賺到腰包里的錢,拿出來對債務擔保,這顯示出了孫老板的解決問題的誠意以及對跳出困境的信心。但成也勢敗也勢,孫宏斌以及他的融創團隊再怎么勇和努力以及信心,也擋不住這潮來之勢,隨著時間的推移,融創在泥坑里越陷越深。
與融創有很大交集的萬達卻在今年重新成為白衣武士,開啟了一系列的逆勢并購之路。而在2017年萬達壯士斷臂將自己旗下的酒店文旅項目連帶地產項目賣給了融創和富力,彼時春風得意的融創富力今天都差不多向隅而泣了。時也勢也,勢也運也,運也命也,這是絕大部分人一生中難逃的宿命。
3、
一個企業能否在逆境中生存,首先要分析逆境的原因,趨勢逆境還是企業逆境。打個簡單的比方,今年養豬企業里面的正邦,在行業走向復蘇的過程中自身出現了現金流斷流的情況,企業通過對自己各種存量資產的盤整和調整,以及外界對于市場明確信號后看到企業既有的優勢,給予的各種援助,正邦很可能就九死一生活過來了。但對于如今絕大多數的地產企業而言,最大的困境不是企業自身的困境,而是環境和行業趨勢困境,即企業無法通過內部挖潛來改善企業的處境和命運,因此只能隨波逐流。
但畢竟我們還是看到有很多企業在這個環境中拿地蓋樓,同時也還獲得相對滋潤。這里又涉及到一個問題,企業依靠什么抵御寒冬?在剖析巴菲特成功秘笈的時候,最大的發現不是巴菲特個人能力幫助自己度過了難關,而是難關時候有人源源不斷的給他輸送金錢。這或許是企業生存的一個永恒的秘笈,即最終幫助企業度過難關的,一定是錢,而不是企業在講故事吹大牛的時候說的其他所謂核心競爭力。
企業有錢無非兩個角度:第一自己有錢,第二有人永遠可以借錢給你。第一點自己有錢意味著自己就不能使用高杠桿,如果不使用高杠桿,就不能快速發展,這是今天地產行業的絕對現狀,使用高杠桿快速發展的企業都倒下了,恒大融創等,而那些使用較低杠桿的項目型企業反而能夠在今天繼續拿地運營,但今年能拿地的企業都不是前兩年增長快,有規模有體量的企業,企業是將自己賺到的錢真實的存在企業賬戶里有錢的企業,而不是風光時候有一大幫金融市場的酒肉朋友,這點在港資地產公司身上能發現共同點。第二是永遠有人可以借錢給你,這點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做得好的國央企是有可能的,因此今年也是國央企的市場。
如果這點都不具備,還有其他路徑可走么?王健林似給出了另一個答案,但這個答案,需要企業決策人有超前的判斷力,超強的自制力,超強的割肉能力。當然還需要一些環境的巧合,如果沒有其他環境壓力,王健林在2017年估計很難做出斷臂的決定。
4、
萬科和華為,可以算相對較為典型的提前預警的企業,萬達的斷臂還有客觀因素的影響,而他們算是更純粹從企業自身發展發現的問題做出預先判斷。我們大致可以將這類企業歸結為聰明的企業和謹慎的企業,這類企業在出現困境時候,最有可能獲得外來資金援助的企業,即我們說的巴菲特模式。在股價最低的時候,有人源源不斷的給錢給他買股,當寒冬稍稍過去時候,股價反彈就創造了財富效應。
中國有句古話,小心駛得萬年船。用在企業身上,大概也是能成立的!
對不起,您的賬號尚未進行真實身份信息注冊,評論不能同步到微博!
Copyright © 中鴻地產網版權所有